发布时间:2025-06-10 22:16 作者:管理员 点击量:
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魅力的经典——钱钟书先生的《围城》。这本书被誉为“新儒林外史”,以其精妙的讽刺、深刻的洞见和绝妙的语言。
唐智敏,男,汉族,共青团员,湖南邵阳人,来自23商英1班。第46期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委员。现任聚信社区党建先锋服务站负责人,聚信领读人。
曾获得“2023-2024学年”国家奖学金,以及包括“行业+能力大赛”商务组二等奖以及CATTI杯全国翻译大赛省一,“国才杯·理解当代中国”笔译二等、短视频大赛二等、口译三笔、商业精英挑战赛一等奖,第十一届“挑战杯”湖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校级“优秀志愿者”
围城”是一个核心隐喻。书中那句著名的论断:“婚姻是一座围城,城外的人想进去,城里的人想出来。” 但这绝不仅限于婚姻。它更广泛地指向人生的困境、欲望与现实的落差。我们追求的事业、生活的状态、甚至某种理想,都可能成为困住我们的“围城”。
书名“围城”,源自书中一句精妙的比喻:
“婚姻是一座围城,城外的人想进去,城里的人想出来。”
但这仅仅是入口。钱钟书先生以其辛辣的讽刺、渊博的学识、妙语连珠的比喻和洞若观火的智慧,将这把“围城”的钥匙,递给了我们每一个人。
故事围绕主人公方鸿渐展开:
他留洋归来,怀揣着模糊的理想与虚荣,在爱情、婚姻、事业的迷宫中左冲右突。他遇见了清高脱俗的唐晓芙、工于心计的苏文纨、天真世俗的孙柔嘉……在情场的进退维谷中,在职场(三闾大学)的勾心斗角里,方鸿渐始终像一个“无用的好人”,缺乏决断,随波逐流,在理想与现实、真诚与虚伪、追求与妥协之间痛苦挣扎。描绘了一幅旧中国知识分子的群像。
《围城》之美,在于其无与伦比的文字艺术:
钱老的笔触如手术刀般精准犀利,嬉笑怒骂皆成文章,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,对世态的讽刺鞭辟入里,读来常令人忍俊不禁又拍案叫绝。书中充满令人叹为观止的妙喻,将抽象的情感、复杂的人性、微妙的关系具象化,如“熟肉铺子”、“落水的鸡”、“葡萄酸理论”等,既生动又深刻,堪称语言艺术的巅峰。
《围城》之深刻,在于其对人性永恒的叩问:
它揭示的远不止婚姻的困境。它映照的是人类普遍的生存状态:
我们是否都困在某种“围城”之中?是求而不得的渴望?是得非所愿的失落?是理想与现实的鸿沟?还是自我认知的迷茫? 我们是否也像方鸿渐一样,常常陷入“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”所带来的软弱、虚荣、妥协与自欺之中? 在时代的洪流与个人的欲望夹缝里,我们如何寻找心灵的安顿与存在的意义?
《围城》的伟大之处在于,它超越了特定的时代背景。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方鸿渐和他的“围城”里看到自己的影子:对现状的不满,对彼岸的憧憬,在欲望与现实间的挣扎。事业、婚姻、人际关系、自我认同……我们是否也常常身处“围城”之中?
钱先生的讽刺并非刻薄,而是源于深刻的洞察和对人性的悲悯。他让我们看清了自身的懦弱、虚荣、虚伪与自欺。阅读《围城》,犹如照一面哈哈镜,变形夸张,却映照出最真实的人性弱点,促使我们自省。
“围城”的普遍性,并非让人消极。相反,它提供了一种清醒。重要的或许不是能否“冲出围城”,而是在认清困境后,如何更理性、更真诚地做出自己的选择,并在选择后承担起责任,学会在“围城”内寻找意义和安宁。方鸿渐的悲剧,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被动、软弱和缺乏真正的自我认知与担当。
抛开深刻主题,《围城》本身就是一场汉语的盛宴。钱钟书先生对语言的驾驭令人叹为观止,那些妙喻、警句、讽刺,读来唇齿留香,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审美愉悦。
《围城》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。年轻时读,或许看到的是爱情与职场的讽刺;年长些读,更能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况味与无奈。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,却像一位充满智慧的诤友,用最犀利的语言,点破我们不愿承认的真相,促使我们去反思自身处境,审视内心渴望,思考如何在这座名为“生活”的宏大围城中,保持清醒,寻找出路,或至少,学会与困境共处。
这座“围城”,方鸿渐走不出去,钱钟书先生为我们画了出来。而读它,就是一次邀请——邀请我们走进这面镜子,看清自己,理解他人,在会心一笑或一声叹息中,获得一份超越时代的清醒与共鸣。
图文|唐智敏
编辑|何雯洁
一审|阳易求
二审|杨金美
终审|朱梦洁